持續下去的基本公式

Patrick Huang

Patrick Huang

「鐘響、停筆、交卷,交出的不只有考卷,而是我的青春。」

沒啦,期中考試很順利,每一科都能提早交卷,老師出的沒有很難、也不刁鑽,應該算是大放送。

我的許多同學出了教室,一一在討論接下來到期末這段日子應該如何快樂的度過,要怎麼翹課出去玩、怎麼利用考古題考到高分,早就聽習慣的我,突然對這些討論產生了莫名的好奇心,好奇的不是要怎麼玩耍,而是為什麼要玩耍?

說到念書,就讀牙醫系的學生來說,沒有一個不是國高中很拚這樣一路上來的,更不論還有重考生不在話下,大家的確經歷了很久的念書考試,終於在這學期出現了一絲可以偷閒的曙光,所以無不把握機會的揮灑青春,保握僅有的時光,盡情玩耍。

「做醫生的不是本來就要念書嗎?」我問。

「我都讀那麼久了,至少先休息一下嘛,你看我們難得有時間可以這樣玩,以後進醫院可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了。」某位同學微笑對我說。

「阿可是醫學院的訓練不都是連貫的嗎? 你們這樣刻意放掉,都不會覺得很浪費嗎? 而且以後來是要補阿。 」百思不解的我繼續追問

「啊~反正這種事情齁,到時候再來補不就好了。我才不管有什麼浪費以前學的這種事,我只知道不玩一定會後悔。」另一位同學有自信的朝著我說。

「好吧…」快要放棄溝通的我,先暫時打出pass。

理不出頭緒的我依舊自動的走進圖書館,找了個位子坐下,手靠在頭上,腦中試圖去尋找為什麼我跟同學想法會那麼不一樣的解答。

動力

從頭回想起,我發現我就是一個很喜歡做夢的人,雖然結果不會如夢境般不切實際,但是當我有了一個廣大願景之後,我發現我會自動自發地去做某些事情,而且更讓我樂在其中,儘管對於別人來說我完全是再找苦吃,但我還是甘之如飴。

這個方法讓我可以以更強的動能去啟動需要克服最大靜摩擦力的第一件事情,去幫整個專案或是計畫做一個開頭,不見得是上司或學校的工作,對於我自己想要完成的計畫也是如此。我會把我原本設定的目標加上一個非完成不可的理由,或許是可以幫助這個世界變好,抑或是未來能讓我變的怎樣又怎樣,總之,當你的願景超越你自己本身的時候,你會進你所能做好你能做的,這時候,使命感就出現了。

說使命感也許太過沉重,那我們換個角度想,不管是怎麼樣的組織,一定都會有個領導者,而這位領導者要將組織弄得很好,似乎必須掌握團體成員的心,除了自己有能力能讓大家景仰敬佩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整個團隊願景,就像賈伯斯不會說我們要買最好的手機,他會說,我們要改變世界。

用在你自己做任何事情上也是如此,把目標擴及到超乎你想像之外,自然你的動力就會大增,譬如我現在寫這篇文之前,我就想說可能很多人因為我分享的這些東西而改善生活,而且如果很多人都因此改善,那世界就被我改善了一點點,所以這件事我非做不可。

動力會那麼有效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在於讓你自願性的去做某件事,而不是處於被動被迫去做甚麼。當你自己可以選擇餐廳而不是餓到只能路邊攤解決時,想信對你而言滿足感就會大幅度的提升。如此一來,寫功課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做題目,而是學會如何應對進退做權衡;打報告不再只是蒐集資料做簡報,而是掌握核心知識並分享給別人。

因此,讓你擁有動力非常重要,它是讓你可以開始的關鍵,當你開始了,根據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動者恆動,自然接下去就簡單多了,而要維持就要靠接下來要提的「習慣」。

最大的力量,來自於你自願去做某一件事

習慣

習慣的重要想必不需要我在這邊一再提及,火紅很久的暢銷書《原子習慣 》 就在說明習慣的重要以及如何養成習慣,當然身分認同很重要,這是我們提到的動力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打造系統。

想必在先前文章中大家已經了解關於系統化的概念,那麼這邊想要強調的是,人的自動化的導航系統,可以讓你無形中向目標靠近,儘管你只是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沒有去做甚麼大事、或是特別的大專案,你也能一步步朝你的理想走去。

尤其當你搭配你的動力的時候效果會更能被發揮出來,首先當你用稍微多一點點的意志力去跨出那最難跨出的那一步時,老實說你已經成功一半了,但是這樣還不夠,你必須還有打早屬於這個專案或計劃相對應的習慣,加入到你的生活型態之中,也就是說,讓這些習慣在無形中影響著你,然後透過時間的複利成長,如此一來你的收穫就會無比巨大,超乎你的想像。

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想要利用習慣而讓你不斷提升的話,那麼你必須先清楚一件事就是你需要時間來幫助你,所以短期上你必須享受沒有立即見效的失落感,以及當你動力退去卻沒看見顯著成果的無力感。這個遊戲玩的不是短線操作,而是為了要長期可以獲利,因此心態就會是:

「我現在就只要等時間把我這些日常積累慢慢發酵就好,我絕對是穩賺不賠,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此刻,肩膀的感覺漸漸越來越明顯,帶著我的名字的輕柔氣音在我耳邊不斷湧現。

啊! 原來是同學好心提醒我去上下一堂課。

走到教室的路上,「你都不會覺得你這樣太累喔! 要念書、要運動還要做專題,你到底是怎麼撐下去的?」我同學用關心的語氣詢問

想了一會,「我也沒有想說做甚麼啊,就是每天就要做這些那些,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很愛我的生活。」我輕鬆愜意的回答(我甚至沒說我有在寫文章分享出來)

「所以,你難道不會覺得人生一直做一樣的事情不會太無聊嗎? 就像念書念了那麼多,以後進醫院還是各種報告臨床CASE,你到底是怎麼接受讓自己一直跟這些東西相處啊? 」我同學露出一股超級困惑的表情看著我

我指著走在前面的老師說:「考試歸考試,該念的要念,該背的也要背。重點是,對於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不是單純只是應付而已,我是在做學問! 就像那個教授做研究一樣,誰知道做這件事會幫助多少人 啊!」

就像我現在即將完成這篇文章,我也不知道會幫助到多少人,但是我相信,只要開始之後持續做、不斷修正改進,絕對會對別人或是自己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