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Patrick Huang

Patrick Huang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能接受到的東西比起以往多了很多,也輕易許多。相對於以前只能死抓的教科書上的知識狂嗑,現在除了課本講義,還有的是各式各樣的分享與教材。聽的到越來越多關於非主流的聲音描述著現今教育體制與社會階級的不正義與公平,當然也提供很多額外的替代方案。不過,你有想過「為什麼嗎?」

也許你想過「為什麼要念書?」這個問題,我也寫過相關的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今天要聊的「為什麼」是「為什麼你要這樣想」以及「為什麼你要這樣做」,還有「為什麼你不要」 

思、辨

對於一個在台灣就讀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生,「思考」這件事情的確是一件不太常做的事情,除了「想」等一下下課要去吃什麼還有去哪裡玩,大概就別無其他跟高度使用前額葉有關的行為了,這現象不怪這些同學,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因為教育體制的關係,的確讓台灣的學生習慣了標準答案,求知慾的展現只是為了得到最後的一個或多個字母,或可能是簡短的數字或文字,只是因為想得到那個所謂的「正確答案」;去補習、去念書也只是因為社會會給這樣做的人極高的獎勵,因為所就讀的科系等同於社會地位。因此,年輕學子在學校基本上學會兩件事,一個是背答案,就像醫學院在背考古題一樣,這題沒有為甚麼,反正這個選項就是對的;二則是合理化解釋,先有答案在來驗證是哪裡對,反正不會錯,不合理的直接忽略。但是這兩件事情卻不足以應付現今社會的資訊量,更別說進入社會了。

所以常常我在學校會看到一些神奇的現象,明明答案是另一個選項,但是有些同學卻因為自己沒有更新到答案,就對舊的選項執迷不悟,甚至講出一堆頭頭是道的解析。在學校的考試這樣還算沒有問題,萬一今天的情況會對人生有重大影響,那該怎麼辦?  所幸台灣目前社會給的標準答案都是非常保守的,所以基本上照著這條路走,絕對是安穩無虞的,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繼續留在這樣子死板的體制裏面。

思與辨其實就是思考與分辨,是現代社會必備的能力,因為資訊來源實在太多,分辨資訊的好壞決定你系統的效率與效能,不會讓你深受假訊息與偽科學所害。接下來,我會分享關於思辨的技巧,幫助你在學習與吸收知識上都能有所幫助。

宏觀思維

宏觀的思維又稱為大局觀,通常需要經過一定的歷練才會獲得這樣子的能力,因為經歷夠多、見識夠廣才能用上帝的視角來看待事物,當用全知觀點來看到事物時,辨能掌握事情發展的脈絡,也能輕易辨識假訊息。

換成學習的角度其實就是「大綱」,在每一個章節濃縮重點,找到骨幹與核心所在,因為這些是簡化過的資訊,所以自然也比較好記憶與回想。當然你也可以靠著長時間與大量的經驗累積來找到脈絡,不過如果是在學習一件已經被許多人鑽研過的學問,那麼,跟著大綱學習絕對會提升很多效率,同時也不會被邪門歪道所迷惑、也不容易鑽牛角尖。

當你站在高處往下俯瞰,才會發現事情的全貌、才能看見事物的核心、也才能理解事物的真理,因此在思考上,要退後一步或是跳脫原本的框架,才能釐清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與知識的呈現;在分辨上,如果事物不依循平常所見的模式,那就必須提高警覺來驗證與檢驗。

連結

在許多學科或學門,非常要求連結的能力,在同一個題目裡面,必須將不同單元的內容湊合在一起使用,讓整個題目得以被解開。連結這樣的技巧,必須建構在自己已知道的東西上,不像大局觀,可以至少順著別人走的路往回走,但是你要能對不同東西有所共鳴,仰賴的是你平時資訊的累積。

大局觀是讓你可以建構整套系統的架構,讓你建立其中的心智圖;而連結則是在已有的知識內,找到其中的連結,能夠幫助你在不同項目之間找到某些共通處,像是常見的hashtag或是設立捷徑都是如此。

同一個領域的連結也許比較困難,它比較像是組合技,遇到什麼就用A觀念加上B觀念,久而久之你漸漸知道A跟B常常有關係。另一種則是比較,兩種性質有部分接近、有部分有差異就會常常拿來比較,當你遇到其中之一,自然就會連結與之相對的來做對照。還有一種我認為是最難的技巧,就是跨領域間的連結,在不同領域的事物中,找到相近或相似的地方可以做參考或對照。

在思考上,可以時常問自己:「這個東西跟其他東西有關嗎?」讓自己用已知的知識背景來幫助理解新的東西,會讓思考上更加順暢;在分辨上,如果已經找到之間的連結,那就對照參考與驗證,不太可能明明有關連的事物會表現特別迥異。

證據

至今在世界上全人類的普遍真理絕對是「科學」,只要打出科學的名號,大部分人都會信以為真,就像大考中心公布的答案一樣,根本就是真理的存在(笑)。

真正的科學,是建構在證據以及實驗結果之下的,由先人的眾多的研究不斷疊加而來,儘管這些假說、理論隨時都有可能被推翻,不過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會預設它們的正確性。被編寫在教科書裡面的知識,多數都是經過嚴密的審查,錯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所以如果你想要打安全牌,跟政府核可的絕對沒有問題,畢竟政府會向你負責,不過相對的,因為必須有嚴密的驗證程序,所以這些知識往往是落後最新的一大截,也因此常常會遇到教科書錯誤的情形。

學科的部分我認為還好,畢竟考試也是按照課本,儘管你知道很多最新消息,但還是分數要緊,不能跟它過意不去;只不過在關於接受其它領域的部分就必須格外小心,因為少了審查、少了證據的提供,一切的資訊傳播都非常容易。要杜絕這樣的假訊息或偽科學,其實只要注意兩個地方就可以避免,其一是要去注重證據,它提供了什麼數據與資料,然後可信度又是如何;另外則是驗證其假說的邏輯性,是否只有單純講述結論,而沒有做實際上的推論。由以上這兩點去思考與分析,很容易就能拆穿假訊息與偽科學。

靈活運用

這個時代,我們已經漸漸從以前的死板念書,變成逐漸開放的學習環境。身為學生,除了原有的書要念,也必須學會如何分辨知識與資訊的能力,兩個部分都要兼顧,而其中的技巧卻是可以共通的。把「思辨」的能力運用在念書上,儘管會多花費一點時間,但是給你的理解與收穫卻會讓你後期念書效率的提升,進而得到更高的分數,就算你多探索了一遍推理的流程,不代表你就不會把這樣的技巧運用在別的單元甚至別的科目上,重點在於要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這些技巧與知識,才不會被迷惑而且能更省力,時時問自己「為什麼?」與「你怎麼這樣想?」就能讓你跳脫原有的思考框架、重新檢視你已知的事物,也才能踩的更加堅實、思考的更加縝密,讓整個系統的運轉更加有效率。

知識與資訊,畢竟是為人所用,不是用來奴役人們,因此別把學習到的東西看的太嚴肅,當你把知道的東西變成理解然後找出關連與脈絡、並且運用在其他領域時,你就會漸漸發現事物之間所共通擁有的真理,再以此真理套用在其他事物上,探索更多的領域,然後又不斷的重複這樣的循環,最終你自然能找到讓你滿意的真理。

說到這裡,我也想問你,為什麼你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