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過程的長勝心態

Patrick Huang

Patrick Huang

在先前的幾篇文章中,我發現我一直在與大家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所謂的「無限賽局」與「成長心態」。表面上聽起來非常的動人悅耳,相信自己採納之後也會有一番收穫,但在大量又高壓的競爭環境下,我發現我還是回到了原點: 二元對立又短淺的認知。

認為同學之間的競爭是非贏即輸,前面的人互相較勁、不得不鬥個你死我活才行,念書的動力來自打贏別人的成就感,而不是為自己的見識增廣而感到滿足,甚至有少部分人會為成績不擇手段,挺而走險去作弊,為的就只是「贏」這個字。

又或是我們從小就被困在這樣子的陷阱哩,除了考試之間的比較以外,多數的評量也都是以數字的形式呈現,排名、分數、速度、時間等等等,我們被訓練成數字至上,似乎只有更高的數字、更快的時間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也不知道聽過多少老師告訴學生:「成績才是你最好的證明」於是我們相信贏才是我們能繼續生存的唯一關鍵,因為我們要靠贏來證明自己,所以我們要不顧一切、不惜代價的求勝,但是我們卻忘記多數的時候「表現」其實比「結果」更加重要。

永遠都比不完

比較乃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其中包含了分析與判讀現在的處境以及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相對機率。在同一個系統內也很容易要比,學校裡面比成績高低、進公司比KPI、跟朋友比誰賺比較多,生活處處都是可以比的地方,即便你贏了現在的大多數比較,你再往上爬也只剩更多的比較,階級在上去之後又是重新一輪的比較,一山還有一山高,你永遠都比不完。

不乏想想求學時代的時候,當你好不容易費盡洪荒之力考到全班第一名,對手轉眼間就變成了同個年級,萬一你好死不死又贏過多數同屆的人,你的對象就不在只是與你相處的同校同學了,而是整個縣市甚至到了全國的規模,也就是你要在大型考試中與他們一較高下,或許你運氣也不錯,考上理想志願,贏過大部分全國的人,進了大學還是要跟你一樣聰明的人類競爭,就這樣一直比比到哪天你不想比了。

如果這時候有人勸你不要再做這樣無謂的比較,也就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比你強太多,怕你努力之後太受傷;另一種就是比你爛太多,想要趁機脫你下水。聽完這樣的勸,你會更堅信打敗別人才是唯一的解方,因為贏者才能全拿,才有資格繼續生存下去,你就是要贏,沒有為甚麼。

以上的說詞,全是我高中升大學的所思所想,我把一位成績不錯我也不太喜歡的同學當作假想敵,把每次的段考、模擬考當作是我們之間的決鬥,享受那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興奮與刺激感,而剛好我運氣不錯,在升學的過程中都是贏家,自然就不會查覺到其實多數的人不適合這樣子去思考。

畢竟只要有價值體系出現,就會有好壞強弱之分,但是若是只把目標放眼在某個特別領域(例如讀書考試),只會把自己的眼界變小,看不到其實世界的價值並非單一,不是一個強就了不起,因為第一,一定有比你更強的人、第二,世界的價值是綜合而成的,所以看待單一的數據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代表你這個領域很棒,僅此而已。

 

比較並不是壞事,而只是一個了解狀況的工具。

源源不絕的痛苦

直線思考是大腦給我們的一個好工具,但是多數的時候卻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例如第一名有很棒的感覺+我想要考第一名贏過大家=我必須要熬夜拼命念書來取得第一名,直線思考可以讓我們快速知道要去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享受所謂的專注力紅利,在非常匱乏的情況下(極度想要考第一名),可以很有效的利用時間(爆念猛念),但也讓你變成井底之蛙,進入所謂的隧道效應的陷阱(只在意第一名而忽略健康)。

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是痛苦的,我們人生也只是想辦法努力來讓自己不會那麼痛與苦。但是無止盡比較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當勝利只有一個條件的時候(考第一名、考上XX系),其他不符條件的結果,就只會變成你失敗的同義詞,進而讓你情緒受到極大煎熬,就比如你想要在大學拿卷,意味著所有科目你不能放掉或有任何閃失,你會開始想東想西,開始害怕自己的失敗,害怕自己考不好、害怕自己的想像成真,反觀其他同學,反而因為他的放鬆自在,讓他在考場有更好的表現,這樣的蝦緊張,會不會根本沒必要?

為了要贏一定得付出代價,但是只為了短期的小贏,如果需要承受那麼大的痛苦,那其實真的沒必要。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長期勝利」比「常常勝利」還要來的更好,因此我們的做法不再是賽局看成零和賽局,而是想辦法在零和賽局中創造非零和的收益。

當你長遠來看,為了一小點勝利,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又是何苦呢?

內聖外王

就算你已經清楚這種無限賽局的概念,也知道相對應的措施,面對世上多數仍是零和賽局的地方,還是得要用不同的作法才行。不然就只會像是洗腦正向心靈雞湯的滿嘴幹話,毫無實際效用可言,或是變成贏家的心機,讓你永遠都在原地踏步。

所以孔夫子所言的「內聖外王」正是正解,內心上知道無限賽局的概念,相信「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要讓雞毛蒜皮的小事干擾自己的情緒與節奏;但對外仍要努力拚搏,設定好目標之後全力以赴。此方式並不是要你光說不做,像個廢柴只會講講、或是像以前一樣只懂拚不懂保命,是要讓你有大局觀看透整個局,也讓你可以在短期的賽局中盡心盡力,結束後也讓你盡快從這場遊戲中脫離,不要再將無所謂的心力與關注帶進沒有必要的零和賽局中。

以下就依照心法與外在技術面做解析:

心法

  • 心態: 思考什麼東西是重要的,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知道為甚麼要做,了解你真正想要的長期結果是怎麼樣
  • 行為: 如何去達成自己的目標,享受過程而非在意結果,為了是單純的享受當下、或是為了玩而玩
  • 關係: 如何打造更好的環境(系統)力量? 創造不同的體驗與文化,與別人共同合作,找到一起成長可敬的對手

技術

  • 提早規劃任務,用更大維度思考該做的事情
  • 利用專注力紅利,把交辦的任務全力以赴執行,偶爾有競爭之心很好,比完就放下
  • 任務做完後不去在意結果,只是思考自己能改進的地方

後記

當我發現「內聖外王」的觀念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開心,因為我終於可以結合我很強的實作面,以及這種讓自己走下去的無限賽局思維。這樣的做法讓我不用去害怕失敗,也不至於讓我放棄追求自己的極限。

「乾…我考古會不會背不起來,然後被當阿?」

「阿不然你是能怎樣? 該念的都念了,被當也不是你能決定的。再說,被當是又會怎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