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盡情犯錯。

Patrick Huang

Patrick Huang

雖然俗話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偏偏在現在資訊流通的時代,可以輕易找到完美又流暢的表現,讓人忘記背後付出的過程,然後就漸漸相信原來過程就應該表現這麼好,甚至很多人妄想著一步登天。

去年選舉剛選完時,王議員世堅對台北市長說出一句金句「你沒有犯錯的空間」,這句話多半時是拿來作為娛樂用途,但仔細深思背後的思路,何嘗不是強迫一個人變成完美無缺、無可挑剔的樣子。

前陣子剛上工時,筆者也因為看了相關醫療法律的書籍,而相當戒慎恐懼,擔心一時不小心的失言就造成醫療糾紛,或是自己的不自信與知識不足,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所以在與病人互動的時候,就必須擺出「其實我很厲害」的樣態與之互動,但久而久之,我發現這樣我學不到東西,而且要裝逼真的不是我擅長的事情。

也因此,我便仔細往下思考,發現自從高中開始,我就沒有什麼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整天只有活在考題與答案之間,別人給我甚麼指令(如考第一名),我就會盡可能地滿足要求,上了醫學院也是一樣,治療的準則與guideline,是絕對不容質疑的,就是被起來再說。

漸漸的,我發現我害怕嘗試,害怕回答出來的答案不是正解,儘管錯了也不會怎樣

為何我們害怕犯錯?

可能是台灣的填鴨教育體制,抑或是長年勞工階級的訓練,讓我們沒有用腦袋去思考與激盪,而是被迫接受這些知識。

而會有這樣的文化,也跟管理方式有一定的相關性,當整個文化較喜愛聽話的人時,便會讓多數群眾成為乖乖服從的那群人,畢竟就像當兵,你越不出頭,就越有糖吃(或是混得更爽),反而那些有意見的人,雖然說心地良善,對制度有熱情提出想法意見,就變成眼中釘被無情忽略與打壓。

然後就變成,在學校大家只在乎對不對、答案是什麼,在醫院大家只在乎健保會給付什麼、怎麼開不會被核刪跟被告,卻忘記醫療的本質以及學習的目的。漸漸的就變成大家只用這套標準來過日子,只有這個正確,其他去旁邊。

假設你是那個回答出正確答案的人,你當然會極度開心,因為你符合了這項標準,更進一步就會用這個來成為你贏過別人的自信心,慢慢地掉到定型心態的陷阱,我本來就很強,因為我答對了。

那回答出不同答案的人,難道就罪該萬死?

確實這個答案不是能夠輕易回答的,只是在追求標準化的場合,卻是回答不出來就是墮入十八層地獄。可惜的是,因為害怕犯錯的人會變得越來越畏縮,不敢去嘗試,最後變得故步自封、甚麼都學不到。

為什麼犯錯那麼重要?

剛才提到,追求單一標準化的答案會很容易讓人進入到定型心態,也就是僵化自己的心智模組,認為人是不會進步的,然後仰賴現在的成就來讓維護自己的自信心。

而這樣的缺點,就是會失去學習的機會,因為你就相信自己夠好了,又或者是你會放棄學習,因為你相信再怎麼學,你都學不起來。

但是說實在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小時候被爸媽教導待人處事、到長大寫考卷題目,哪一個不事先犯錯,然後記取教訓到最後學會的?

所以說犯錯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再一定程度下的犯錯有助於自己的進步與提升,也因為犯錯這樣子的負面回饋,可以讓自己不要太過驕傲,持續保持一顆虛心學習的心。

在不久前筆者還在大學上課的時候,就因為上課回答錯隨堂小測驗而自責不已,回家便用心重新讀過,結果期中考題目出來,發現只有像我這種當初犯錯的人,才能回答,其他之前在課堂嘲笑我的同學,卻因為鄧寧-克魯格效應認為自己會,結果錯失拿分的機會。

有壓力才能成長

過去的文章中,有分享過一本<<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一書,裡面提到的一個成長方程式相當受用,也就是成長=壓力+休息

而犯錯這件事情,正是方程式中「壓力」的部分,因為有了負向的回饋,你才會想要更進一步的改變,又或是像我念書一樣,選擇使用懲罰性學習法來將整個單元重新複習過,讓這個壓力搭配上重新複習的休息,來達成學習成長的效果。

所以現在我在臨床實習的學習方式,就是相當的單純。我不再按照課本的章節去複習寫題目,而是直接以一個case做起頭,然後設想自己現在是主治醫師,想著自己應該要怎麼擬定治療計畫、想治療的時候需要什麼材料器械、病歷要怎麼打以及要怎麼術後衛教,這個時候最常就是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接著利用這股壓力讓自己認命地去念書找答案,而不是一直覺得自己懂很多。

那如果要在做得更加深入,就是在找答案的時候要更積極一些,多把周圍類似的內容做個比較整理起來,而不是就只有知道一個名詞或數值,當然光有去念書與反省哪裡做不好就已經超過不知道多少人了。

所以過去教育常會有的問題是,先洗腦你告訴你說這些知識很重要,也因此身為學生的我們都應該要記起來學會,這時就出現兩種派別,一種是像筆者這種比較會念書考試的人,「好,你說這個很重要,那我都背起來」但最後發現這些東西跟我真的想要的差距很大,然後進入另外一派「這東西哪裡重要,背那麼多到底乾我什麼事情」,用對立與質疑的態度來面對這些知識。

最近剛好聽到志祺七七與葉丙成教授的podcast,發現內容中葉教授的思維模式跟我最近的學習方式不謀而合,主要就是透過一個情境,來讓學生知道自己並不夠好,需要靠學習來補強自己,然後再透過老師的協助與資源讓學生進步,也就是丟到一個情境,才會有動力去學習,而且這個時候的學習才更有針對性與實用性。

所以,盡可能去犯錯

因此綜合以上,最好的學習環境就是對你的犯錯有極大的容忍度,加上基本的上進心,這樣一來就能不斷的透過「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不斷成長。

盡量犯錯就是要大量嘗試,不要先那麼多有的沒的,就先去做,反正再依照回饋進行調整即可。

要注意的事情是,不能是兩手空空然後犯低級的錯誤,因為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以被容忍的。另外如果可以,盡量不要犯一樣的錯誤,因為一直犯一樣的錯只代表一件事情: 你根本沒有再改進。

但是很可惜的事情就是,現在的環境並沒有那麼多給你犯錯學習的空間,就連筆者現在正在學習的醫院,也是要在班排前10才有辦法選擇,所以勢必要經過一段不必要的壓榨念書期,不過最理想的情況,是最後到一個可以盡情犯錯的環境,然後不斷從錯誤中學習,這樣既有效率又實用。

只是唯一要記得的是,要用成長心態看待這一切過程,凡事的錯不是針對你,就只是一個讓你進步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