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幾乎是每個成為醫療職類人員必經的過程,這樣的學習相對於在學校的知識記憶,更著重在實際操作與臨床互動,目的就是可以更符合情境的學習,未來正式執業時可以更快上手。
儘管教學這個大目標是每間醫院掛在招牌上的文字,但真正能夠落實的地方卻不多。許多醫院利用這些學生,讓他們去做些可以為科部節省成本的雜事,甚至有些訓練機構會讓這些雜事反過來干擾學習的時間與成效。
不過今天不是要批判醫院的環境,而是分享如何在這樣的文化中存活,甚至保持高效率學習的方法。
評估自己
在實習開始之前,可以先評估自己的狀態,是過去的大學時期是學富五車的學霸,還是享受大學娛樂時光的學渣?
你過去的知識儲備量,將會影響你在實習期間的策略選擇。
可以輕易地想像,如果過去有許多背景知識,在學習更進階的臨床知識或是面對老師的問答時,可以更容易的連結與過關,自然會獲得更多的信任與實作的機會;相反地,如果被一問三不知,則很可能會被貼上不可控的標籤中,導致進階操作機會變少,反而是填補時間的雜事變多。
這無關乎跟別人的比較,而是對自己的檢視。透過這樣的回顧,可以更清楚自己需要補足的地方,也對於下一階段目標設定可以更實際、可行,而不是掉到新年願望的陷阱當中。
設定目標
不同的人會對不同的臨床事物產生興趣,可能是不同的治療、也有可能是醫病互動,更可能是對於特定知識的追求。但是不論如何,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要學習什麼。
在上一個階段了解自己的弱點後,再來就是評估在這段實習期間預計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比如學會基本的臨床技術、對於某個技術的鑽研、或是單純通過國家考試,不同的目標會決定面對事情的所展現出來的態度。
通常一間教學醫院,都會有既定的實習生學習內容,可以依照過去學長姊的經驗分享做參考,再搭配自己的狀況去做調整。
以我自己為例,因為我的生涯規劃會以醫院進修為主,因此在實習階段,我的目標是將過去所學落實在臨床上,將每個步驟系統化,依照教科書的指示去完成我的標準步驟與病情解釋。
如果說目標是實習完直接去診所發展的同學,他們的目標就是練習如何快速地完成治療步驟,並且同時達到及格的水準,對於新科技的發展、文獻的回顧整理則沒有那麼注重。
這就是不同目標的設定會影響實習時行為的表現,在這邊我無法分享如何成為最好的實習生,因為我只想將時間花在達成我的目標,而不是汲汲營營於博取老師的歡心。
學習態度
實習是從學生身分過渡到正式職場的延伸階段,也就是說重點應該是學習未來需要的技能,以及培養自己對於這個職類與產業的認知。
在實習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學到最多東西,需要的就是老師的提攜與指導,而要能夠讓老師信任的關鍵,在於你展現的態度。
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尊師重道。因為你不會的東西老師會,所以你要虛心請教,並且展現你向學的態度,這樣老師才會心甘情願教你些什麼,而不是被醫院逼著要帶你學習。
就算是你不喜歡的科目,也要表現出想要學習的態度,就算是用裝的也沒關係。因為在這個階段,誰也說不準未來這些東西未來會不會用到,所以在這個階段,要盡可能學到最多的技能與知識。
具體來說,我會攜帶小本子及筆放在口袋,在需要紀錄的時候拿出來寫,而不是用手機紀錄,以免讓老師誤以為你不認真。
再來就是養成主動彙報的好習慣,不管做了些什麼、成功與否,都跟指導者報備一下,雖然會有擔心被罵的恐懼感產生,但是這樣的過程才是建立老師與自己信任感最好的方式,同時分階段的學習效果比一次大量輸入來得好。
當然也會有人對於臨床沒有什麼興趣,畢竟書上都看過了。以這種狀況來說,就可以把專注力放在如何擁有老師的實力以及提出關於這個產業的見解上面,許多問題就需要此時開始思考、才有機會解決。
不管舊有能力是如何,面對臨床這樣複雜且資訊量大的環境,一定能從中學到些東西,幫助自己變得更強,只要你有好奇心,並且展現願意學習的態度。
面對雜事
實際進入實習階段,就會發現因為仍保有部分的學生身分,在部門裡面會是最低階的存在,要承擔一切最沒必要的雜事,舉凡會議紀錄、值日生關電燈或是文書作業。
面對這類型的雜事我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
首先是對於雜事的認知,在我的觀念中,只要不影響我學習或是侵犯我的個人時間的,我都不會當作是雜事,充其量就是實習必經的過程。
不過就算選擇評價最高訓練機構,也會有一定程度的雜事需要做。此時就面對兩種選項,一是乖乖按照規矩來、既然寄人籬下就好好表現,或者是選擇忽略不做、沒事一身輕。
我的策略是選擇後者,不過需要透過一些技巧,讓這件事情變得容易執行。
首先面對一件真正的雜事,最先要去做的,就是想辦法讓它不要落在自己的責任區內,可行的做法是與老師或指導者提出一個更可行的方案來取代它,例如:
「老師,我最近正專注於一篇重要的報告,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查閱文獻,請問值日生的工作是否能有更彈性的安排?」
透過這樣的方式想辦法把雜事推遠一些。如果不行,就要拖全部人一起下水。
不要有那種現在他衰所以他要做的心態,而是想辦法把大家都變成分母,讓整個雜事的負擔變得非常少量與簡單,執行起來就不會如此辛苦。
如果這樣也行不通,就只能捲起袖子趕緊做,不要再過度糾結於不滿的情緒裡,用些有效率的方式完成這些無意義的雜事,比如說我就會用AI完成會議紀錄、利用空檔去掃一下地,或是建立自己的模板,用複製貼上的完成作業。
總之,先想辦法讓自己被定位成喜歡學習的學員,自然雜事就會少一些,如果真的逃不掉,就用有效率的方式趕快做完。
行動大於一切
在實習的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似曾相識卻又記憶不清楚的時刻,可能是面對老師的抽問,也可能是看到病患的案例,
這個時候就要把握大腦這種似懂非懂的不舒服感,趕快去找資料學習與研讀,透過這個機會,把相關的內容再重新複習一次。
或者是對於老師交辦的case,透過自己的預先練習或嘗試,可以快速累積自己的經驗值,在臨床面對病人時可以有更好的表現,而如果在每個步驟都扎實的訓練,未來在遇到類似案例就能得心應手。
相對於只是知道臨床的知識,能夠做到或是曾經做過才是實習中更應該追求的目標,因為這樣的知識才能在記憶中留存更久一些。
因此無論是面對怎麼樣的學習機會,要盡可能讓自己行動起來,無論是查找文獻,還是主動詢問學長姊、老師,要靠自己的實際學習行動,才能讓這些東西更扎實被自己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