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是個神奇也神聖的地方,執行著最精密又精確的任務與操作,卻又必須擔當起培訓下一代醫者的教育場所。
所以常會出現技巧生疏的實習醫師幫病患做處置,讓病人或家屬生出不信任的感覺。
我在實習及受訓的階段,也常常遇到這樣子的質問與不諒解,但沒有這樣做就得不到那麼好的練習機會,我是不會進步的。
為了不要傷害病人,只讓給我治療的副作用留在需要較長的時間,而沒有其他的治療品質缺陷。我都會謹慎地對待每一位給我治療的病人,無論是回家先念書、或是用模型練習操作幾遍,能多做的準備一定都會做,目的就是希望趕快度過這樣的陣痛期。
時光一轉,我升上了住院醫師,變成了卡在中間的角色,一方面要跟主治醫師學習更為縝密的治療計畫擬定與精細的手術,也要指導實習醫師,帶他們度過最一開始的不適應期。
在這段可以解決診間大部分問題的時光,我一直在想,要怎麼樣讓實習生更快學習到技術? 減少病人權益受損的時間或品質? 或者說更進一步,如何讓他們可以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指導的困境
醫院受限於法規與顏面,是沒有辦法開誠布公在病人面前教學的,所以多數的醫事人員,都是透過無關緊要的處置做起與學起。
而儘管醫院有教學的時段、人力與機會,可是在病患面前並不能明顯指出學生的缺失,一來損失醫院的顏面,二來會降低病患的信任度。
導致教學者無法在正確時間給予回饋,學習者也無法及時做出調整。
這幾乎是每個醫療人員學習時會遇到的阻礙,沒有辦法像刷考題一樣不斷練習直到正確,而是必須把握每一個機會想盡辦法不要出錯。
因此常常會發生,這次莫名其妙做對了,下次卻不知道該如何做的窘境。不知是治療的對象符合教科書所述,可以按部就班完成操作,還是自己的天賦異稟,抑或是純粹上天保佑。
基於無法即時回饋以及每個病人都是獨立個案的特性,在醫院中幾乎很難有效率的快速學習,只能待病人量大到可以找到自己的治療哲學。
學習位階
醫院中的學習還有另外一個特色,那就是資格比能力重要。你有很好的臨機應變的能力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是不是資歷夠可以來接下這個任務。
就算你真的天資聰穎、飽讀群書,你也沒辦法越級做治療,因為皇城內的和氣還是比較重要。
隨著這幾年某些專科分數要求水漲船高、競爭激烈,許多專科跌落神壇,受訓人數寥寥無幾。常常會出現過的資優生老師教一群打混摸魚的學生,當然也有過去沒甚麼拚成績就選到的老師,教一群內捲到不行的金字塔頂端。
這時自然會有師生之間的失和與失信,不相信老師的諄諄教誨以及不信任學生的發憤圖強,而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在醫院傳道授業解惑的難度了。
在醫院裡,每一個案例都會經過如篩子般的層層篩選,從主任、主治醫師的門診往下流動,老師們覺得可行的案例會再往下流動到住院醫師階層,視案例的難易度與稀有性,便會有不同程度的瓜分,最後才會流到實習生那。
也因此多數的實習醫師都是幫忙打雜,因為醫院沒有那麼多的病人,樣本數不大自然流到下面的量就是比較少,所以多數的人會選擇大間的醫療中心訓練,因為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的樣本數,當然希望學長姐不要多到自己分不到一杯羹就好。
如何教學與指導?
自我從實習醫師轉換到住院醫師之際,我並沒有打算要以教學為行、提攜學弟妹,反而更注重自己的學習品質,利用職位階級多爭取練習的機會。
直到多次受到學弟妹的請求與邀請,我這才思考該如何把我會的東西交給他們。回想我自己的學習歷程,多數時候是自己摸索所得,輔以教科書的知識連接,才能將知識與技術牢記在腦中。
原本我也以為,只要照本宣科,把SOP交給他們,便能功德圓滿。
但事實是我錯了,其一是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一,無法用一套標準或套路克服所有問題;其二是每個人學習動機不相同,有些人只想打混摸魚,有些人則是隨遇而安;其三是天賦異稟各不相同,有的人反應很快、一點就通,有的人則是必須守把手教學。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恰好有一本書的內容給我了點方向,那就是<<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此書提點了我教學的品質,來自於以學生為主體,要依照學生設計教案並給予指導。
閱讀完此書後,我把書中的重要概念運用在生活中,像是「觀察、詢問、代入」的三個步驟。
例如我在cover 學弟妹做治療時,我都會在旁讓他們嘗試一番,只叮嚀不該犯下的低級錯誤,讓他們可以盡可能嘗試與練習,中間若卡關再以問題輔助,像是「你現在打算怎麼做呢? 」或是「課本上是怎麼寫的呢?」等問題來確認要如何協助他,最後的代入則是依照他能理解的方式讓他練習與成長。
我主張的觀點就是讓他們去摸索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技術,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去嘗試與練習,在這樣嘗試並想辦法改進的過程中,如果直接給他該怎麼做的建議,反而會害他無法將知識牢牢記在腦中,也會干擾他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當然治療的標準是不能妥協的,但在這之中,還是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除了用在教學上,自己的學習也可以用一樣的方式。
在現在的醫學教育上,許多機構開始推行住院醫師為老師的制度,讓這些中堅份子可以練習教學,並透過教學成長自己的能力。
所用的方式就是透過案例作深入,讓學員自己表達感興趣的case,在挖掘出他感興趣的點進行討論,最後再用短短的幾分鐘做個結論與總結。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兼顧學生的學習意願以及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讓學習落實在每個臨床時刻。
所以為什麼不給答案? 一來是因為給了答案,學生就不知道其重要性;二來是醫療充滿許多不確定性,若是一槍打死則沒有創新與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