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股動盪不安,在我的社交圈似乎無一人不倖免,雖然沒有辦法深刻體會他們的痛苦,但是我卻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再加上最近我看了一本關於理財心態的書籍,因此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表面上看起來會跟外面賣心靈雞湯的沒有什麼差別,但當你仔細思考,你卻能從這些觀念中應用在生活中,因為我也是這樣做的。

順序

找到事情的輕重緩急已然是老生常談,尤其當時間有限的時候更是如此,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要如何分配自己一天的時間,來讓自己的成果或感受最大化,但是當管理的東西從時間變成金錢或是說財富,就變得沒有多少人能夠順利排出一個優先順位。甚至許多人只要用得到的時候拿得出來就心滿意足,根本不會往下考慮前怎麼花。

對於一位從來沒有接觸理財知識的人來說,自然不能要求他理解金錢的優先順位,畢竟學校沒有教、考試也沒有考,而且生活中的例子往往都是負面教材,比如因為沒有預期到開銷的出現,因此只好挖東牆補西牆,把原本可能計畫好的存款給拿出來;又或是接到什麼通靈的理專報給你名牌,然後一時興起把原有的預備金給花光了,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自己去親戚朋友打聽一定會有類似的故事,或是更多的是,聽起來只是美化再美化的言詞。

講了這麼多,最重要的順序,主要就是分成幾個部分,我會接下來一一說明,由上而下就是合理的理財順序,不過我還是要先講清楚,如果你還有負債的話,拜託你先讓自己脫離負債(親友借錢或是學貸可以慢慢還不擔心,這邊指的是某些特殊管道)

  • 儲蓄/投資: 先假設我們都是一般的老百姓,不會有公司行號可以先抵稅的問題,所以基本上當政府收完稅之後,剩下的就是我們自己能夠運用的錢。而最先且最重要的事,就是把錢存起來,當然不一定是放在銀行或是現金收在家裡,做適度的投資也是可以的,比如說現在很方便的定期定額,我認為就是很符合小資族的存錢選擇,但是至於你要當少年股神翻倍投資,我看還是真的要先緩緩。總之,存錢是最重要的。
  • 安全/健康: 前面的儲蓄與投資是為了未來的自己,現在的這項花錢順序,則是為了自己現在的狀態,攸關你現在能不能去賺錢生產、繼續生活下去。所以把錢花在食物與運動上面是不錯的選擇,你要讓身心有良好的發展,才能撐到最後享受複利帶來的財富與豐盛。
  • 開心的對象: 後面的兩項其實很像前一項的附加產物,畢竟心理的愉悅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因此接下來的序位就應該花在人際關係上,把錢花在會讓你開心的人身上,比方說帶家人出去玩、跟朋友相聚吃飯、找同學一起參加活動。
  • 愉快的事: 這個不用我多說,大家生命最終的目的都是這個,找到讓你可以開心的事情,只要用合理的預算買到快樂,這樣就足夠了,去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或是就只是放鬆耍廢都可以。
 
以上的歸類並沒有那麼一定,或許有些事情對別人來說是愉快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卻是你正在投資的項目,那你可以把它歸在第一序位,總之,只要你想好哪些重要、哪些優先,做甚麼事情就沒有那麼一定。

心態

接下來這個章節,我會分享幾個關於財富面的幾個心態,要注意的事情是,這些心態一樣可以用在你生活當中,不僅限於財務領域。

長尾效應

或許多數人都有聽過80/20法則,核心概念就是80%的獲益,來自最核心的20%工作成果,但隨著網路的發展,真正會改變事件的並不見得是那些偉大的里程碑,反而是看似不重要的東西的加總。

而這個應用到理財上,就是你不見得一定要注重勝率、注重贏或是輸,重點應該要放在你贏得時候賺多少、輸的時候賠多少,重點並不在於你偉大的勝利或是慘烈的失敗,而是你長期經營下來平均是賺還是賠。也就是說,重大的里程碑變得沒那麼重要,反而是更應該看重平常沒有什麼理會的微小改變。

重複

書中裡提到一個有趣的事,關於致富你該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你要活得夠久。

然而儘管是被說到爛的複利效應,人的大腦還是很難理解這個概念,因此我們還是很容易短視近利的尋求立即的滿足,所以問題就在這裡,明明理智上知道要存錢,而且要存的久,但是總是有聲音要自己現在就可以花掉,而解決的辦法就只是堅持下去。

就跟定期定額的目的是要讓你可以用負擔的起的錢,並且長期去吃掉波動的風險,但是如果你不持續下去,一切就付諸流水,所以對於理財或是儲蓄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堅持下去,不斷重複的去做這件事情。

平衡

如果死守著紀律、像個機器人般的生活真的很痛苦,過不了多久自然就會瓦解,但是剛才提到最重要的是持續下去,所以才會有平衡的問題,畢竟生活還是要過,總不能平常連便當都不給吃,卻期待自己10年後能住到買的房子吧(會先營養不良送醫院XD),所以生活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也因此扣回上的章節的順序,在最後順位如果你還有一點錢,不妨花些錢讓生活快樂一點,可以讓生活偶爾奢侈一下、讓自己享受一下生活與金錢帶來的豐盛,但至於你要做到多少比例,就是你自己要去拿捏的,總之,你只要讓你能夠內心有個平衡,然後讓理財習慣跟你的生命一直持續下去。

時間

時間的重要性應該不用我來說,但是關於時間的代價,或是換句話說,時間轉換的金錢卻鮮少人深刻了解。

學生時代因為自己時間多,常常想要用時間來換取金錢,凡事看看有沒有能夠DIY的機會,買東西一定要貨比十家才夠,做任何事都是要先講究所謂的CP值,以上這些行為現在稱為「客家人」。

我並不是要嘴砲這樣的行為,只是當我開始在某些領域花錢買時間的時候,我才漸漸發現一個簡單又明確的道理,「免費的最貴」,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你的所有交易都是公平的,你想要省下的那些錢,實際上就會從你花的時間與關注力上面變成手續費與利息扣回來老實說,我真的覺得錢再賺就好,但是時間一去真的會不復返。除此之外,現在世界最重要的資源已然不是礦石寶物,而是人們的關注力,若把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僅僅去換一個用勞力就可以取得的東西,豈不是太虧待自己嗎?

我想表達的除了要去購買他人的時間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為甚麼要這樣做,原因就是當你購買別人的時間,比方說購買別人的課程或是服務,你換到的不只是他表面上提供的東西,你得到的還有與這個專家交往的機會,而這些事絕對不會出現在免費仔身上的。

當你能夠了解到買別人時間的重要性是,自然生命變得豁達許多,因為不要再貨比那麼多家,反正就是一個機會讓別人表現,順便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交到這個朋友,你的世界自然會變得豐盛許多,而另外一個觀點則是,其實你就是從這個購買的服務中與你省下的時間中套利,因為你時間的產值比這個服務還要珍貴,也因此這樣的行為就是實實在在的「買越多賺越多」,而當你常常這麼做之後,就會變成一種複利效應在你的生命中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