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失敗? 失敗是什麼?

在人的一生中,一定會犯下許多的錯誤,不論是小時候因為不懂事而做出許多蠢事,甚至到長大因為事情的控制不當,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發生,舉凡任何只要不是成功的結果,其他的結果都屬之。我們可以稱這些為錯誤、失誤、不成功,或是講得稍微廣義一點,其實就是失敗。

失敗這個詞彙也許稍顯沉重,不過其意義卻是中性的,因為這個失敗的發生,只是代表任何不理想的結果出現,並不像我們平時在話語中所述那般可怕,不見得一定要到身敗名裂才叫失敗,可能只是試圖做出些微的改變,但是效果不彰就可以稱為失敗。重點並不是在於怎樣的情節有資格被稱作失敗,而是在於你如何去解讀失敗的意義。

所以往下繼續思考,世界上所有運行的法則,基本上都是透過無數次失敗的經驗而得以存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生物的演化,因為大自然的淘汰機制太過精密,精密到有人甚至相信萬物皆為神造,否則不會有這樣的奇蹟出現,然而實際上,生物是經過數百萬年甚至以億年為單位進行演化,才得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失敗的例子在生物界中比比皆是,因為不善奔跑的羚羊被獵豹所吞,不善採集的猴子苦苦的挨餓受凍,最後等著的只有被大自然給淘汰,而這些失敗多半不會被我們給注意,畢竟我們只會是這些生還者為理所當然。

儘管失敗的存在是那麼的頻繁,也是對物種進化那般的必要,然而當我們去面對這件事情時,多半還是選擇視而不見或是無止盡的譴責。舉最常見會引此大眾注意的失敗事件,飛機事故或是醫療疏失,不論是哪一個,都會對整個社會造成重大的創傷,我們都部會希望機師或是醫師犯下錯誤,可是終究他們還是人類,無可避免地會犯下錯誤,導致無法挽救的情形,既然追求完美是不可能的,那如何去減少失敗發生的機率呢? 

很顯然的就是改變看待失敗這件事情的角度,從小我們就被訓練成要十全十美,以滿足自己心中與其他人所奢想的完美主義,問題是沒有人能夠做得到,所以當失敗真正發生時,我們能做的只是想辦法隱藏,讓自己看起來依舊完美無瑕,就像多數的醫療疏失一樣,沒有醫師想要多提此事,因為提越多,反而減損自己的權威,所以導致一樣的錯誤不斷重演;反觀航空界,因為出事情後並不會將責任完全怪罪於機師,而是把失敗當作學習的機會,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可能性的解方或避免的方式,透過這樣開放性的系統去找到整體都能受益的方式,所以飛安事件才能不斷地減少。

因此如何看待失敗的意義,取決這個失敗能夠帶給你多少東西,你把失敗看成是道德上的污點,那你只會一直過不去心中的坎,無法繼續往前走;如果你把失敗看成是學習的機會,那麼你將可以此失敗為借鏡,不斷的去改善進步你自己,最後才有可能減少大失敗的出現。

理由伯的誕生

面對失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否定,或是被嚇傻在那邊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想也是,畢竟通常犯錯的當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犯錯,所以最簡單且直接的反應就是去否定,去否定這個失敗的發生,甚至否定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自己。

的確用否定的或是用甩鍋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快速地脫離短期的苦海,讓與論陷入混亂則分不清楚責任與義務,尤其在政治領域更是如此,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用責備或謾罵的方式來處理失敗,反而錯失真正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人腦的傾向的確是尋求簡單鮮明的解答,但現在多數的問題並不如以往在生產線上那般單純乏味,現在的問題充滿著相當多的複雜性,並不是用謾罵指責就能解決的,因為這樣的方式通常只能解決有問題的人,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你習慣用這樣的解決方案時,漸漸地你就變成了「理由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並不是去思考問題的核心與可能的解決方式,而是去思考要用什麼藉口來搪塞別人的嘴,用甚麼理由來讓自己的犯錯變成無可避免,但是一樣,這樣仍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問題仍然有可能繼續出現,然後你就只能在這樣的階層持續打轉。

或是另外一種理由伯的概念,就是太過害怕失敗,因此想辦法讓自己有個藉口可以開脫,很像多數學生在考前爆炸的心態,因為寄望已久的日子已經到來,只是面對明日就要見真章的恐懼,讓他不得不作出什麼來預防自己的玻璃心碎,也許是考前狂歡,這樣便有藉口怪罪狂歡而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如果成果很好,還能大肆地炫耀自己的實力有多強,並不會受到狂歡的影響。問題在於這樣的思考與行事,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相信孤注一擲,最後往往都只會越陷越深再也爬不出來,或是犯下真的無法挽回的大錯。

你要說這些人壞嗎?  他們不,他們只是看待失敗的態度錯誤而已,他們太仰賴自己的自尊,太害怕受到傷害,不知道人類是反脆弱的,太過相信理想主義,認為完美才是目標,他們陷入定型心態,相信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現在的樣子就會決定未來的成果,所以最後一再的犯錯,直到真正很大的失敗將他打醒。

妥善利用失敗

因為世界的複雜,我們不再能夠像心中的理想一樣活的那樣完美,我們得像大自然中的其他動物借鏡,去嘗試,得到反饋後去作調整,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將自尊的影響放到最低,盡量不受其影響的去練習與嘗試。失敗不用再被當成是不可抹去的汙點,反而應該是所有行事原則的基礎,因為這樣快速的結果就跟拒絕一樣,告訴你這個東西不行、這個不好,你就不用再浪費時間投入在其中,你要相信你是會改變的,透過世界給你的回饋,你變成掌握生存下來的邏輯,商業上也好、人際關係也好,就像人類的祖先花了幾千年才知道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不能吃,雖然對於他們而言失敗就是直接駕鶴西歸。

既然知道失敗並不是會要了你命的東西,同時間你也有辦法去正向看待失敗,那麼更進一步你需要的東西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一個能夠回報錯誤並把錯誤轉變為進步動力的系統,就像飛行安全會一樣,他們並不是要去究責飛行員到底應該被怎麼處罰,他們在意的事情是這件事會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下次事件的重演,也因為他們不會加上壓力給飛行員,飛行員更能大方地提出問題,讓大家來討論與提供意見,同時間這樣的案例又提供其他人借鏡參考,因此飛行的安全就會不斷的提升。

雖然飛安事件帶給我們很大對於利用失敗的啟發,但是並不是每次的失敗都會像飛安事件般嚴重,對於這樣小小的錯誤,你可以用另外一個情境來思考,想像一位科學家想要知道一整個化學反應路徑,他不會一次就找出所有的關聯,反而是會在很小的地方不斷測試,得到結果後在往下一個地方前進,這個我稱作「邊際效應的失敗」,因為常常許多事情是由下面很多小小的東西所構成,而每一項的條件在一開始都是隨機的,改變其中幾項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一旦全部都改進後,卻能對整個結果影響甚鉅,不過在你想要改變每一個條件之前,你就必須去經歷這樣很痛苦的嘗試,去把所有條件都優化,而這個在邊際效應上的努力,必然會遭遇失敗,但是失敗卻可以讓你找到正確的解方,所以我稱之為「邊際效應的失敗」。

把每一個微小條件都改善之後,就能改變整個大局,這是小小失敗能夠帶給我們的成效。就像前面所提,失敗這件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回覆,因為你馬上知道這樣不行,你就可以調整測重新再戰,而不是去想著要完成一項產品,再希望別人來買,你應該要是打造一項別人都想買的產品,這就談到失敗最核心的用途,就是「測試」,透過快速地達到失敗,你便能快速掌握現今最直接的狀況。

也因此你必須要養成作實驗的心態,把生活設計成像是大型實驗,你在每個環節都做些改變,然後再來驗證這樣作法的可能性,你一定會經歷到失敗,但是這樣的失敗就可以很快地告訴你問題在哪裡,怎樣是行不通的,透過無數失敗累積的之後,你才能找到終極的解決之道,所以當事情不成功時,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跳腳,而是要想至少我排除一個可能性了,接下來就再試試看另外一個吧。因為我們並不是靠找到秘笈就能生存下來,而是透過不斷跟大自然互動,才能排除送死的可能性,提升自己生存的可能。

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