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真的能夠熬成婆嗎?」這是我實習生涯,在醫院打雜留下來到半夜與自己的對答。
我曾想我真的能夠熬出頭嗎? 還是因為受不了壓力最後選擇離開。
「媳婦熬成婆」這句話被上個世代奉為圭臬,只要待得夠久、熬得過磨練,位置就會是你的,正所謂「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
但是現實卻不總是那麼回事。
這句話會出現的時機,往往都是變成當你沒有順利得到機會時的安慰,或者是當你再也忍不住職場惡劣對待時想要離開時的慰留。
這句話暗示的是,只要你撐得過,你也可以跟我一樣往上爬,但是隨著公司的發展,職位與機會肯定會越來越少,這時候並不是說撐過就可以得到晉升,而可能是依照背景或是專業能力來決定你的升遷。
面對這樣的窘境,多數年輕人會用躺平來做應對,意即所謂「安靜離職」,只做最低的要求,用沉默和疏離抵制這樣的壓迫。
躺平只會讓自己的價值得不到認可,也會讓自我追求成為虛妄,所以這是條不可行的路。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到「媳婦熬成婆」這句話呢?
「熬」的迷思
在找到實際做法之前,必須先把事情談的清楚些。「熬」並不是承擔學習或工作應盡的責任,而指的是做些與業務無關的雜事,且需要花上一段時間,無論是持續地做(例如訂便當),或者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例如列印評鑑的資料),那些伴隨著成長所帶來的不適並不在今天討論的範圍。
而通常需要熬的地方有幾個特色,那就是工作重複性高、潛規則多、人治文化,這類型的職場較有可能出現媳婦熬成婆的窘境。
接下來,我們將一一打破「媳婦熬成婆」的信念,以及拆穿它背後的謊言。
「你沒有熬,要怎麼學東西?」
這句話,大概是職場新鮮人最常聽到的緊箍咒。它將大量重複性的庶務、無盡的會議記錄、甚至訂便當的瑣事,都包裝成「打好基礎」的必經旅程。
實際上這是在混淆「磨練」與「磨耗」這兩件事情,真正的磨練,來自於對核心技能的刻意練習,來自於解決那些讓你絞盡腦汁、跳出舒適圈的有挑戰性的問題;而日復一日的低價值勞動,不是在磨練你,反而是在磨耗你,磨掉你的熱情、耗掉你的時間、削弱你的專業。
因此,當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用以上標準來確定這句話能不能成立,以及你要不要去做眼前這件事情。
「年輕人就是太計較,吃點虧就當作佔便宜。」
這句話是職場PUA的經典句式,它用「人情世故」的迷糊仗,來掩蓋價值交換的商業本質,其目的就是合理化對你的剝削,你來上班是來賺錢,不是來多做打雜的活。
在一個健康的系統裡,貢獻理應對應著回報,而不是透過吃虧就能換得便宜。
如果你從來不為自己的價值發聲,你的不計較就只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漸漸地你在別人的底線會被一再拉低,最終你會成為團隊裡那個「好用、聽話,但廉價」的人。
「我當年也是這樣苦過來的,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太低!」
這句話背後,藏著一種時代的傲慢。
他們當年面對的是資訊匱乏、階級森嚴的環境,埋頭苦幹是少數可行的路。
而現在你要面對的是資訊爆炸、快速迭代、強調跨界整合的時代,你需要的是聰明工作而非賣力受苦,因為你不這樣,就會被市場淘汰。
每個時代本來就不同,沒有誰比較厲害的問題。
「不熬、不合群、態度不佳,就沒人會教你!」
這是許多人繼續接受不合理待遇最害怕的點,因為擔心未來不會進步,所以只好繼續接受不合理的待遇。
當這句話出現的時候,一開始必須先分辨,這些人口中的「合群」,是追求團隊共同目標的「團隊合作」,還是要求你放棄思考、盲目服從的「同流合污」?
確實你的不配合會激起上面主管的憤怒與不諒解,但是這並不代表就不會有人來教你,因為比起不願意學習想要躺平的同事來說,你是剩下可以傳承的對象了,只是你對自己的邊界畫得比較清楚而已。
就算是傳統到不行的醫院體制,老師也會因為你的學習態度而給你指點與指導,就算主任認為不可以,你也可以從其他沒有利益關係中的老師、前輩身上學到
打破僵局
傳統媳婦熬成婆困境的解決方法,要嘛是你乖乖地接受不合理的待遇,要嘛是主管氣噗噗的跑來找你理論,你為什麼沒有照做。
但是除了表面的委屈承受或無情躺平外,還有第三種解決的方法,那就是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
這個職場如果還有你可以學習的東西,那就爭取機會並學起來;如果沒有,那你就要想是不是該離開了。
那如果你選擇繼續留下,那意味著你接受這邊的不合理待遇,可能是你還想要嘗試些什麼,也可能就是你單純覺得找新工作麻煩,不管是什麼原因,「熬」這件事情已經不構成任何問題。
真正要打破職場中「媳婦熬成婆」的僵局,你需要的不只是抗壓性,更要有精準而明確的策略。
首先,你必須重新釐清你的目標,不是待得比人家久,而是要比別人更有用。如果你想要升職,你要成為價值的創造者,而不只是時間的投入者而已。
此外,職場上識人尤其重要。你不必刻意巴結所有人,而是要找到那些願意教導你、願意拉你一把的關鍵人物,透過成果與紀錄來建立彼此的信任。
當你能用清晰的證據證明你的價值時,即使你沉默不多言,也能獲得認可。
許多雜務與困擾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為缺乏完善的系統。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主動設計一套更有效的制度來處理,並且透過槓桿影響力,學會影響身邊的人,讓自己不再陷入單一的低價值任務中。
成長從來都不是靠盲目吃苦,真正值得投入的,是能有效提升自我的「苦」。
你會需要適度發聲,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非陷入無意義的對抗與抱怨之中。接者,把你所有的經驗與所得,變成筆記、簡報或作品輸出出去,打造出自己的專業品牌,讓別人明白你的努力而非徒勞。
面對這種傳統的思維,不一定要挑戰體制最後遍體麟傷,或者是絕望然後躺平,反而是挑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做,最大化利用體制的好處,然後走向自己人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