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與同儕競爭

Patrick Huang

Patrick Huang

在台灣的學習環境中,甚至拓展到整個東亞的觀念裡,唯有取得大眾定義的成功才是最終目的,無論是當上院長、開事務所還是當總經理,總是要說出來可以有炫耀的目的才行。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機會也不像過去那麼的多,取而代之的觀念轉換是,尋找自己的熱情,而不是到處滿足自認為的成功。

我有一個學姊就是活在這樣的痛苦中,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就是「考上醫學系人生就會一帆風順」,結果當她熬完了六年的瘋狂念書考試的學業,進醫院卻是毫無盡頭的值班地獄,甚至到她好不容易脫離醫院上班環境之後,爸媽還是堅持要她留在大醫院,完全只是因為這樣爸媽顏面有光,不過理由卻是某某某皮膚科主任也是在大醫院過好好的,實在令人無言。(以後有機會在談選上皮膚科有多難,那不只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多數的時候是看你的爸爸是誰)

而回想我自己一路以來的想法,似乎也跟這位學姊差不多,只要有人給我一個目標,我便會全力地去想辦法達標,所以考試想要考100分、比賽都想要贏,然後直到大五,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這麼汲汲營營,看待每個同學都像看待敵人一樣,心裡只想著要贏過他們,卻忘記同學之間純粹的情誼。

這樣的問題是,自己會一直陷入跟別人無謂的比較,什麼都可以比,表面上比輸了就瞎焦慮、比贏了就暗自竊喜,但老實說這種行為一點意義都沒有,純粹是在浪費時間跟精力。但是,我相信還是很多人現在這個陷阱裡面,所以本文就要來談談兩個在升學主義下,常害人不淺的兩個議題,同儕競爭與知識焦慮。

同儕競爭

台灣的升學環境很有趣,每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似乎都是一個考試成績篩選器,考得好就可以跟成績好的人相處與同班,考得爛就連老師都想放棄你。有些學校是三年分一次班,現在可能最短可以一年分一次,全部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可以激發出潛能。

只是本來世界的所有機會都是僧多粥少,當所有人都想擠入某個窄門時(例如醫學系),必定會有人落榜沒考上,若再想得更深入,也就是如果你要往上爬,勢必要把別人踩在腳下才可以,所以想當然的,你的同屆同學就變成了你不折不扣的競爭對手,再怎麼樣都要想如何打敗他才行。

雖然我現在的階段已經遇不太到這樣的情境,但是在醫院這種狀態卻是常常發生,比方說剛才提到的申請專科訓練,假設容額就是不夠現在想要的人數,那一場腥風血雨是免不了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能去復眼皮熱門科的人,除了成績要好,家裡背景也要很硬才行。

所以假設你就是要搶那個獨一無二或是極少的位置,對於你的同學或同事,自然你會把他當作潛在敵人來對付,然後接下來你就會去做像偷藏情報害他被罵或是自己偷偷念書這種幼稚的行為,但是還是要說實話,這樣的效果確實還蠻好的,只是你的眼界也就同時受限了。

想要解決這樣惡性競爭的問題大概有幾種方式,首先就是你自己把目標放下,不要想要拿到事情就與你無關,只是沒有人會甘於平凡,畢竟你都努力到現在這關了,叫你輕易放棄真的不容易;再來就是人格分裂,表面上看起來無所謂,實際上繼續默默練功,但有可能你自己先搞到精神崩潰;最後一種方式,也就是我最近在醫院才想通的方法,就是重新思考自己的目的。

無限賽局

在醫院的這段日子,確實時常就會有過去學生時代的想法出現,例如「我看看我的CASE是不是比較多」、「主治或學長姐是不是對我比較好」等等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想要確認這種優越感所帶來的喜悅,想著「原來其實我很棒嘛」,然後沉浸在這樣虛假的幻象中。

很可惜我進醫院就沒有以前念書過得那麼順利,同事之間比我強的大有人在,我只是到這個年紀才遇到了比我更強的同學,所以在這段日子裡,時常想的就是「為什麼我都沒有什麼case」、「主治跟學長姐怎麼都沒有來關心我…」但是後來與指導教授聊完之後我就想通了。老實說對於一門技術或是工作,大家的資質都差不了太多,基本上就是同一個區間的人,會影響未來發展的其實就是願意鑽研跟進取的心,因為願意不斷成長,所以有更多時間練習與進步,自然到最後就更強,也因此我不需要在這短短的住院醫師生涯那麼的在乎,因為到最後該會的一定都會學會,而且真正的學習可能都是從專科之後才開始。

我開始去想,其實我也不用去強求那少少幾個的位置,如果有當然好,如果沒有反正我還是會繼續提升自己,那我就不用擔心那個位置對我會有什麼影響。也就是說,不要把與同儕間的關係看成單次的賽局誰輸誰贏,而是要想成要與他繼續合作下去,因為遊戲的目的就是要玩下去。

如果擴充到更大的角度來看,你是一位高中生,在煩惱你隔壁的同學每次模擬考都考得比你好,然後你跟他都想要念醫學系,自然你會把他視為潛在敵人,當然如果只是做為激勵就沒什麼關係,問題往往就是你太認真,認真到忘記自己想要什麼。也許你根本就不想要當醫生,但是因為爸媽或老師所灌輸的觀念,導致你想去追那個你不適合且對你毫無意義的目標,而這正是我認識的醫學系同學中最常見的後悔之言,不過重點,你還是要多花心思去思考你自己到底要些什麼。

犯錯與稱讚

訓練人的方法跟訓練動物的方法基本上差不了太多,俗話說的胡蘿蔔與棍子就是這回事,給你獎賞你就往哪裡走、給你懲罰你就盡量避開,這種趨利避害的天性本來就是立意良善,問題就是在於擁有錯誤觀念的人用這套方式來教育你。怎麼說呢? 家長與老師多半時候的理想,都是他沒有經歷過的,比方說考試就是要考100分然後去當醫師工程師,並且透過喜惡分明的立場來讓你「潛移默化」的喜歡上這個科系,而不是讓你去適性發展。

漸漸地你已經習慣有標準答案,要有SOP才敢前進,因為你討厭痛苦的感覺,你討厭被罵被念,而你明明就可以乖乖把書唸好的。以上這些想法在學生時代絕對會過得順風順水,但是根據我最近在醫院學習下來的經驗,我發現稱讚基本上就是毒藥,渴望稱讚就是停止成長的同義詞。

標準化除了會讓人沒有辦法產生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外,更慘的是你會想要試圖去迎合可以給你稱讚的人,畢竟你品嘗過被稱讚的感覺多麼舒服美妙之後,很難不再想要繼續回味,然後就會變成為了想要得到稱讚而行動,反而忽略真正需要學習的東西,恰恰這個東西只能靠犯錯習得,而這個東西就是經驗。

也因此現在我在醫院常常會提醒自己,抱持著我就是不會的想法,做錯就道歉並補救,不要自己覺得自尊心受傷,也不要為的只是讓主治醫師歡心誇你幾句而做做樣子。真正的學習還是在於你知道問題,並試圖去解決的那個過程。

知識焦慮

最後我們來談談知識焦慮,或許你可以說這是網路革新搞的鬼,因為資訊的量可以顯而易見,因而你跟別人的落差也可以一眼看透,所以自然會想著,那我是不是落後太多、是不是我應該更認真一點? 

說實話,這種知識上落後的感覺,正是同儕可以帶來的最大好處,因為他可以逼你好好進步。

「靠,為什麼你念那麼多書。不行不行,我回家也要念。」

只是這個知識焦慮是要看領域跟程度的,比如說你跟你的同事要走不同的次專科分科,自然會鑽研的東西會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不必強求說他會的你也要會,畢竟那是他的專業而且他也喜歡,所以你只要把你的份內事顧好就好;而程度指得就是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就像是如果你同學比你多知道一個冷知識與題目,你卻把這件事情的嚴重度當作你漏掉一條大公式,那自然就有點太過頭了。

有一種知識焦慮來源是完美主義發作,要求自己一定要什麼都看過背過才算可以,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你不用變成百科全書,你只要針對你需要的重點專題式的復習即可,因為就我自己念書的經驗,念得再多,大多會考會用的還是那些。

但是其實多數的知識焦慮來自於跟別人比較,來自於害怕自己錯過些什麼,但是多半時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你也不用太過在意如果沒有惠怎麼辦。還是回到最初我們想要進步的本質,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還是因為可以贏過別人所以想要變好? 

如果你是後者,我再問你一句,如果你贏了競爭對手之後呢? 你就不再讓自己變得更好了嗎? 或是說你要繼續追逐永遠追不到的大神呢? 

你要知道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有很多時候單純只是因為好玩。

在我最近這幾個月的體悟就是,如果我有case我就好好學習,如果沒有那也沒關係,反正日子還長,不用一定要在實習出來就跟主治醫師一樣,真正會讓我脫穎而出的,是我願意繼續待在醫院接受挑戰,然後面對每個問題不逃避,並且從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