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習的兩個多月來,遇到了許多以前沒有遇過的老師或指導者,讓我重新檢視自己的學習方式,也因而有了這支關於學習環境的影片,不過影片中我主要針對的是教學者的不同類型,對於其他環境的應對與分析較為缺乏,也因此有了現在這篇補遺系列。
說到學習環境,每個人適合的方式不同,就跟教育方式一樣,有些人就想奴隸一輩子,而有些人可能毛都沒長齊就想要出去闖。但是,有些環境卻能讓你直接debuff加好加滿,讓你在怎麼想學也學不好,到最後就這樣白白浪費時間。
好的環境如何影響你?
我們就先從對你有正向幫助的環境開始,當然每個人適合的環境不同可以做各自的調整。
那理想上什麼是好的環境呢?
其實不外乎就是三個條件,能犯錯、有得問、雜事少
- 能犯錯
在上篇文章中提過犯錯的重要性,犯錯這件事情就是學習的起頭,當你知道自己的錯誤之後,才會有動力把相關的東西都了解清楚,以避免未來出現類似的錯誤,甚至設計一套系統,來讓自己可以持續避開陷阱。
以牙科的臨床學習為例,通常主治醫師會依照case的難度進行分配,難度高的給比較資深的住院醫師,難度低就可以讓像我這種菜鳥來嘗試,通常case被分配下來之後,接下來身為要執行的學員就會進行對案例的了解與探討,此時就必須檢視自己的所學,以及思考如何將課本所說的原則應用在臨床治療當中,其中過程中不乏跟主治醫師進行多次的來回討論。
例如
: X醫師,請問這個case目前想用A 方法,可是我看到一篇paper說B方法也可行,我回去比較後發現兩者有共同之處所以可能差異不大,但是對於A跟B我在某些步驟都有點不熟悉,請問我該如何練習或準備比較好呢?
: 那你就回家把A跟B整理出來再來跟我討論,然後你可以再查查是不是有其他治療計劃或是術式可以完成
(以上重複多次來回,並搭配參考書進行學習)
而其實犯錯就會在與主治醫師討論case的時候出現,因為對於知識的不夠了解所以搞不清楚狀況,這時如果是好一點的主治醫師就會提醒你要如何修正,搞不好在你做case的當下在你旁邊帶你;而不好的學習環境,則像是我影片中說的立委類型,直接來給你精神轟炸。
- 有得問
問問題絕對是在主動學習路上最需要做的事情,而最怕就是沒有人可以問或是得到一些沒有用的回答,先不管在問問題時會不會被予以白眼對待,重點是這個學習環境中,有比你強很多的高人,能夠處理你現階段遇到的疑難雜症。
以醫院學習為例,就會依照不同的屬性去選擇受訓的機構,比方說想要成為未來的大老,那勢必就會去大廟(譯:規模極大的醫院,以台灣來說便是台大、榮總、長庚體系),因為那邊才有各式各樣的罕病以及見過妖魔鬼怪的主治醫師可以學習。
- 雜事少
任何人在學習的時候,都會希望自己心無旁騖,不要分心在於一些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上,只是這個「雜事」的界線是相當模糊的,不能說因為每件事都是學習所以不算雜事,也不能說因為不關我的事所以是雜事。
但是在實際情境中,越是大廟名聲越好的學習環境,越是有雜事讓你做,所以雜事少真的只能是理想中的好條件,實際上會變成滿足前兩個條件的犧牲品。
其實用高中的打掃工作來說明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工作完完全全就是雜事,幫學校節省成本的工作,尤其是外掃區的工作,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廣場的落葉跟我考試成績有什麼關係。不過雜事適可而止就好,不要說每個人又要掃地又要幫老師跑腿跑公文、還有去處理全校的資源回收與挖水溝,那這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如何在壞的環境中存活?
講完好的環境之後來聊聊關於不好的環境,基本上可以把上面的東西完全倒過來就是了,不過要分辨出壞的環境並不容易,因為每個在那個環境的人都會包裝,說什麼你做雜事是為了讓你學習、又或是說你不能犯錯因為你要對自己高標準等等的屁話,所以接下來就要告訴你如何從這樣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自從我開始尋找更高效率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時,我便對這樣的環境開始有所提防,最深刻的便是實習醫院的選擇。
前幾日與學長聊天,知道了身在不好學習環境的無奈與悲哀,而在這種學習環境裡面,既不給你case做,又要凹你加班,然後還把你當人力運用(aka雜事處理員),也難怪學長會那麼憤怒了,因為經過了一年真的只有馬齒徒長而已。
而這樣的學習環境,雖然說度過了就結束了,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卻會對自己傷害極大,比如說要連續上班許多時間造成疲憊,值班結束也沒有OFF讓你休息,甚至做雜事做不好也要被情緒轟炸,這樣下來的除了身體疲憊腦袋無法正常使用外,還要承受情緒上的煎熬,實在是相當的痛苦,但明明你只是來學習怎麼當個醫生的…
所以要避開這樣的陷阱,就要先從劃清界線開始,比如說delay下班的時間最晚到幾點(自己做case拖到不算),或是雜事的幫忙程度(當助手可以,但是不要叫我去掃地);接下來就是訂出自己的策略,因為不當個好好先生勢必會讓某些人不滿甚至讓你可能學習機會變少,但是至少你不用被逼迫幹這些沒有必要做的雜事。
以我的策略而言,就是在雜事上我只滿足最低要求,但是在專業領域上我什麼都願意嘗試。
我篩選環境的標準
前面講了我認為好的與不好的學習環境的差異,雖然說有些人的環境是沒有辦法選的,不過萬一有機會要選擇進入不同的公司或機構學習,我覺得搭配其他條件一起來看會更好。
生活: 生活品質我認為是保持學習力與競爭力的基本,這邊的生活品質不是要遊山玩水、品嘗山珍海味,而是把身為人類的機體顧好,讓這個機體可以繼續高效能運作下去。
所以好的環境,勢必能讓我兼顧生活的品質,也就是可以固定時間入睡、足夠時間的睡眠、可以去運動、能夠吃健康的時候,最好還有假可以讓我休息。
也就是這個因素,我才會選擇離家近的醫院,這樣可以節省適應新環境的成本,也能降低生活的開銷。
能力的提升: 每個人學習都有自己的目的,無論是想要考過甚麼檢定又或是單純追求技術上的精進,都會希望自己可以在這個地方成長茁壯,所以當我在篩選我要去的地方的時候,便會去打聽過去在這邊的學長姊的成效,是不是我想要的能力的提升,以牙科訓練為例,便會是在意看診的能力、做的case難度以及專業知識的增長。
犧牲與奉獻: 沒有一個學習環境是能完美符合自己的,多少都是需要經過調整與妥協,不可能甚麼好處都拿而壞處不碰,但如果好處比壞處多,那麼壞處的部分就看願不願意接受,這部分就是個人選擇。
比如說我現在在挑未來想要去受訓的醫院,我不喜歡的缺點就是值班,所以我就會往沒有太多值班的醫院去挑,有完全沒有值班的醫院,但是訓練品質可能就差一點;但也有值比較少班的醫院,可是訓練品質好很多,而這些缺點就是我在選擇時必須犧牲的,比方說我為了要進到更大間的醫院,那勢必就要犧牲掉部分的時間拿去值班,或是在不妥協不要值班的情況下,犧牲病人數量與醫院的規模。
以上就大概是我對於環境選擇上的想法,下集的內容中,將會跟你聊聊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