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我看完了<<卡片盒筆記>>的中文版,儘管在去年有跟上英文版的卡片盒筆記熱潮,但最終效果不如看自己熟悉的語言來得好。
也因此,我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小品在臉書上,我把連結放在下方。
而自從我看完之後,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為甚麼這麼厲害的方法現在才紅起來,也許是因為科技散播的便利,或是有電子軟體的問世,但我不理解的是,這麼跨世代的想法,而且能夠讓你成果豐碩的技術,為甚麼以前從來沒聽說過有人用?
我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方法的起步比較困難,再加上需要很多時間來維持這個系統,儘管系統減輕你長期的負擔,但短期來說你是會比較辛苦的,所以比起自我感覺良好的多看幾遍與畫線,多數人還是草草了事就好。
所以這就是為甚麼我要分享這個觀念,儘管我知道只有少數人可以從中得利,但這就跟你要吃好油才能減肥一樣的反直覺,你要先試試看,才真的知道效果,而不是主流說什麼,你就做些什麼。
如果你是老觀眾,相信你已經看過許多我製作的內容,多數影片的核心觀念,就是要拋下原有那些沒甚麼作用的學習方式,而這些學習方式,包含在國高中最常見的「畫線」、「默寫」、「重複看」,這些方式被證明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但現在的教育環境中仍然視為是學習的真理。
而為甚麼這些學習方式沒有用,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在逼大腦記住這些知識,單字也好、公式也罷,但是大腦每天要處理那麼大量的資訊,早就養成了不必要就丟棄的作業習慣,也就是說,如果知識被大腦認定不重要,那很抱歉,這個再怎麼重要的理論或觀念,對這個學生來說,可能就跟路人的對談內容一樣不重要,然後很快地被遺忘。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以上這些學習方法沒有任何幫助,或是感覺不到有幫助,但仍然使用這個方法,甚至試圖想要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更進一步,比如果去購買別人的精美筆記,跳過自己思考與整理的過程,又或是去找記憶口訣,把學校要考的東西先背起來再說,也不管有沒有理解。
所以這就是整個現在學習觀念上的偏誤,大家覺得用符合直覺的方式學習就有效果,而不是用科學的方式。
而真正科學的方式,其實就是「主動回想」與「間隔重複」兩種方法,但這兩種方法好的運用僅限於在考試中使用,在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把腦袋的東西輸出到考卷上。不過現實中知識的運用,多數是可以有參考資料的,也因此重點不再於「記憶」,而是在於「理解」。
我在記憶的那集影片說道,記憶的重點乃至於讓大腦覺得重要,而且還要讓大腦理解這一切的關係,所以是理解先於記憶,不過現實生活中,記憶多半是隨之而來的附加贈品,當你常用一個知識很久,自然就變成你的東西,這不需要花費甚麼精力,你只需要等待你一次次的重複輸出的過程。
而卡片盒筆記法正式利用同樣的邏輯,重點不是在你把東西記下來,而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大腦連接網,然後在經過一次次提取後獲得記憶的效果。當然這個大腦網絡並不是隨意就能建立,反而是需要刻意花心力,把知識跟固有的生活經驗與已知觀念去做連結,才能夠完成這樣的思考箱。
所以為了要完成這樣的連結,變成是你在吸收與學習知識時,要刻意的強迫自己找出與舊有知識的關聯性,還有「為甚麼要放在卡片盒」的重要性,同時因為卡片盒最終是你輸出的工具,所以你還要進一步思考到,未來這項資料我希望「在什麼脈絡下」可以找到,而不是想著「它放在哪個分類比較好?」。
所以這接著講到下一個核心觀念,就是這些筆記應該是「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筆記間應該只有相互連結的關係,並沒有所謂的主從關係,不像圖書館這樣分門別類,因為你要輸出,不論是文章或是論文,重點都是在於你如何把不同知識拼湊在一起,進而產生出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像寫法條一樣按照順序寫下來。
過去的我們總是以為標題出來,剩下的我就可以逼自己生產出來,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進入多工的陷阱裡,你同時需要提取你腦袋的東西,還要轉換成文句與章節,同個時間還要校稿確認錯別字,這個時候既痛苦又效率不高。而「卡片盒筆記」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當你有了卡片盒筆記之後,你腦袋的東西等於有了個實體的家,也就是你的卡片盒,你只要翻動卡片,重新排序,你就可以拼湊出整個文章的上下文,而因為每個卡片都是獨立的,可以單獨拿出來看,你也不用想太多句子來完成,自然你在寫作的時候就只要把文字填上去再稍微校稿即可,大大減輕你的負擔。
所以「卡片盒筆記」就是一套可以管理你知識的系統,而且是符合大腦機制的知識管理系統,你只要在平時多花點力氣,去想關聯以及釐清知識,便能在後期達到好的效果。而其實不論什麼系統都一樣,你都必須先讓系統運作起來,例如你的卡片盒中的卡片持續地累積,這個系統才能對你有所助益。
最近有一個軟體Notion非常火紅,基本上可以說每個KOL都在分享它的好,而且也出現各式各樣的教學影片以及課程,來教你如何使用這個軟體,Notion主打的功能就是所謂的資料庫(database),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標籤、屬性來區分這則資料,也可以用很多瀏覽模式來觀看,算是相當賞心悅目以及有生產力,而也有很多人把這個軟體當作知識的儲藏庫,只是當你了解卡片盒筆記的概念之後,你就會需要三思這個資料庫的必要性。
我當然不是說資料庫存在不必要,而是在現在資訊這麼多且容易取得的時代,你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會不會你其實可以從網路上就找到這些東西呢? 我會這樣說主要的原因在於,多數人做的筆記甚至個人資料庫,其實就只是電子版的蒐集箱,把所有的資料換個檔名,編個格式塞到裡面,根本沒有消化吸收,只是想說我有放到這個裡面,所以我就安心了。
而正是我想要強調的,就是當你一味的追求心理上的安心感,卻忽略學習中最重要的微小挫折,以及在連結時思考的卡頓,沒有這些對你學習有幫助的東西的時候,這樣的作為就只是換湯不換藥,實際上的效果跟螢光筆亂畫差不多。
所以資料庫還是可以做,只不過你必須要加上篩選資料的流程,仔細評估哪些東西可以進去,而不是只是把知識從課本講義搬到手機裡面而已。但我覺得如果你只是要測試自己有沒有背熟,或是有哪些東西要背,就只要拿出紙寫起來就好。
另外一個解決方案,就是使用心智圖,雖然大部分的心智圖還都是有階層的,但是至少可以讓你的思維平面化,可以一次綜觀全部,並且了解之間的關係,不會陷入圖書館式的藏書問題,按照分類學下去尋找然後很難找到。
心智圖的應用也可以在默背身上,你如果要驗證你的記憶,就把整個章節用心智圖表達出來,按照你的思考邏輯寫出來,然後檢查細項是否正確,這樣即可。而另外一個心智圖的應用,就是作為索引來使用,每個部份只用關鍵字寫起來,當你如果需要的時候回來翻,可以快速找到你要的東西。
在了解完卡片盒筆記的概念之後,其實你會發現學習變得不是那麼輕鬆,不是只是單純看看過去就好,而是要去思考的。
我知道在現在填鴨教育的教育體制下,多數老師只會叫你重複重複再重複,不然就是背起來,而除非你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不然基本上你是很難堅持下去的,這也是為甚麼現在教育會搞成這樣的原因。
我們先不討論學的東西是哪些,畢竟我不是專家,我只能告訴你讓你學得更好的方法,那即是去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連結」,去想想你要怎麼跟你學過類似的觀念連結,比如說你不知道學微積分要幹嘛,然後你是位單車熱愛者,那你就可以跟自己說「很多東西都會用到微積分,包含車架的體積、流體力學、剛性…所以我要好好學」,那這個時候你自然會把微積分用力地學好,因為你可以用它來了解更多單車的事。儘管很多人常常會說「學這個幹嘛? 以後用不到」之類的話,但我並不覺得學校教的是沒有用的,重點都是在於你怎麼應用而已。
另外一個在威權教育的應用則是從現在開始建立你的卡片盒,畢竟如果你未來想要生存,勢必要成為專家,而成為專家你就必須要有自己對專業的見解,而這正是卡片盒被使用的原意,你透過現在把你有興趣的知識,經過吸收思考後變成你獨有的卡片,然後隨著時間的累積,你自然可以發展出屬於你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脈絡,到最後你成為專家前,你就有很多東西可以發表,而且你也會為了補足卡片盒的缺口,而更努力的尋找知識、精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