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老師的心中,還是同學的眼中,都有那麼一位每次唸書很認真、上課筆記做的很勤,但是往往考試成績出來,都發現他並沒有考得很好,甚至有可能一落千丈的同學,而這位同學的故事會被延伸出各種版本,比如說學習了什麼教學法、找到什麼名師、遇到什麼同儕環境等,最後學生的成績就這樣到達應該有的水準,甚至上了什麼好大學之類的…
只不過,往往這種故事的背後都只是解決表面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
其實不要想著是別人,先看看自己吧!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很努力,但是仍然達不到預期,即便只是要求低標準,最後卻還是搞得自己灰頭土臉?
也許你的成績不見得會退步,或許你是好成績、好結果,然而你自己卻不滿意,因為你覺得付出不等於報酬,接下來也許各種雞湯就會不斷的出現,說成功人士都是努力很多回報很少等等等…
但是到了最後,你一定會想著要怎麼解決,希望下次可以排除這個問題。
接下來,你很認真的找到方法、詢問同學、請教老師,費了好一番功夫之後決定來執行,前幾天很開心的想要做,到後面越來越做不下去,甚至開始逃避,最後還是無疾而終,對這個問題無解,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然後下次出現問題與挑戰又出現一樣狀況,因此繼續在這樣的循環裡不斷地繞,永遠沒有盡頭,直到你畢業升大學,當再也不會有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自然就沒有了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而這個件事就在你心中變成一道你永遠跨不過的檻。
所以,我該怎麼解決呢?
不是尋找最速效的,而是尋找最適合你的
首先,要來了解一個最簡單且最直接模型,也就是關於你自己腦袋運作的模式。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與腦袋都不是我們控制的,你可以說是潛意識,甚至更深入一點,是後設無意識,因此你無法用意志力改變,你必須回到源頭把錯誤修正。
而且,我們的腦袋還會先過濾一大堆東西,只留下少部分資訊,而這些剩下的才是你知道的、你意識到的。
既然腦袋像個機器般運作,那要改變機器最後輸出錯誤結果的狀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源頭下手改掉出錯的地方,進而讓它產出正確的結果。
而你的做事方法也是同樣道理,要先從核心價值出發,再來想方法論,最後才是每天微小的行動。總結,要從目的開始,再來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後就是實作。
這些只是基本的概念,只不過我想說的並不只有這些,在你面對大考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最快的找到與有效的運用也是技術之一。接下來我就要來談談幾個加速的方法:
- 你要照著最簡單的一步順序來走,就是上面所提,由上到下的、有層次地規劃、執行,把自己要做的完成。
舉個例子,假設我想繁星上台大,這個是目標與目的,那麼在高一的我就得認知到段考對我而言無比重要,我必須把握住每次段考,因此我上課要認真,要提前準備考試,利用回想複習法,每週練習題目等等,這就是方法論,接著當你真的空出時間唸書後遇到的問題,比方說無法專心、想睡覺等等,就必須靠行動來找到規律或解決辦法,這層就是所謂的行動。
- 當你這層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往上一層走
比方說你實作出現問題,真的全部都試過後,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那就提升思考維度到方法論層次,找看看是不是整個系統或方法論的問題,同樣的,如果是方法論卡住,就回到目標層次。
- 往上盡量要要直達目標,往下要貫徹行動,有就是你的目標跟你的目的與你的人格特質合而為一。
簡單來說,就是你要在目標面把自己規劃好,什麼可能的困難與阻礙都先想好解決方案,最好就是徹底地把自己變成自己想要有執行力的人,這樣你的腦袋就會自動往這個路上邁進;那麼在行動面也是一樣,不能說放棄就放棄,要清楚幫你排計畫的人是站在更高水平的你,看得更遠,因此要徹底的行動,不要在意你的情緒,相信那個幫你規劃與設計行程的人。
回到正題,到底什麼時候該放棄?什麼時候又應該繼續努力呢?
你只要問自己,我現在這個決定會幫我達到我的目標嗎? (Yes/No)
那如果你無法回答,那你該試試看打造自動化的系統。
如果照以上模型走的話,只會有兩種結果,
其一,很順利的走完達成目標,最後找到最適合的模型,同時也進步很多;
其二,在實踐面上,你會遇到很多問題讓你窒礙難行,
就上面的第二點提到,你應該要回到上一層檢討。
只不過問題來了,你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跳回去,在想會不會是自己太快耐不住性子,還是問題已經拖太久,
而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停損點。
停損點應該要在上一層就預先設想好,在當初制定計畫時就要模擬不同的情形,才能避免陷入剛才提到的兩難。
而停損點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加入很多預備空間在裡面,比方說你是個容易拖延的人,那麼在計畫時就可以設定截止日期是提早兩天,那麼就算真的不行按照計畫達成目標,還有兩天的空檔,只不過不要常常拿來用就對了,不然就變成變相拖延。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系統打造好,不見得要是三層,但是你要用一個AI的邏輯來讓身體自己自動化,知道什麼時候該修正、什麼時候該休息,這樣才能不斷debug,讓身體帶著你可以到達你原始設定的那個目標,也不用花費太多心力。